<轉貼文章>

        溫暖潮濕的台灣,濕疹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皮膚科疾患;據估計,台灣約有四分之ㄧ強的人曾經有過各類濕疹,特別是潮濕、悶熱的夏季,更是令人奇癢難受,而且氣溫越高越癢,越癢越去抓搔,帶給病人極大的精神負擔。所以,在高溫潮濕的夏季,濕疹是我們不得不去注意與預防的疾病。很多濕疹老病號都有個疑問:為何這個病十多年都不會好?看了醫師,內服外敷藥雙管齊下,就是好好壞壞,沒有斷根的一天?難道這一輩子都不會好嗎?

  現代醫學認為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皮膚過敏反應。大致可分為急性、亞急性、慢性三種。急性濕疹治療效果較好,亞急性和慢性濕疹不但難治而且容易復發,目前一般治療是採用外敷類固醇軟膏,內服止癢藥的症狀治療。

        夏季因氣候濕熱,最常見是因大量排汗造成的皮膚問題,可以統稱為『夏季濕疹』,在小兒易形成常見的痱子,成人則稱為汗疹,老年人常因為搔癢引起所謂的神經性皮膚炎。汗液本身含有身體排出的許多代謝物及鹽份,如果因通風不佳,汗液本身含有鹽份,如果因通風不佳,汗液蒸散不易,便會造成汗液滯留,並且刺激皮膚,造成許多的續發反應。開始可能只是單純的汗液積留於皮膚表層內,形成痱子,接著引起皮膚發紅發癢等發炎反應,因為癢而經由抓搔或不當的處理,引起皮膚的濕疹變化,甚至可能造成二度病菌感染,如此惡性循環。

     濕疹發病的症狀為局部丘疹、水泡、滲液,覺得搔癢灼熱,患處在搔抓或摩擦,水泡會破裂,乾燥後結成痂皮、甚至脫屑。好發部位,以身體摺縫處、關節凹彎側、如腰帶纏繞處、腋窩、膝膕窩、肘彎、耳後、女性乳房下方、甚至陰部、肛門周圍、腹股溝等,因此常常會讓病人非常不自在。

        為什麼會得濕疹呢?其實,濕疹並不是一種疾病,是由很多原因,如過敏、紫外線等外在因素,或是特殊體質的人,因為特定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種非感染性的表皮細胞發炎反應症狀。濕疹並不會傳染,許多內科疾病和皮膚病都會表現這種瀰漫性的搔癢皮疹。古代中醫理論認為,濕疹形成的原因可分為內因與外因。內因與外因同時存在,濕疹就會發作。如果只有單獨「內因」或單獨的「外因」,則濕疹無法形成。「內因」是指胃腸功能不正常,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,形成水濕停留在體內,水濕跑到皮膚就會變成濕疹,也就是大家常說「脾濕」的意思。「外因」是指受到外來風邪侵襲,也就是現今所謂的『過敏原』,例如:蝦、蟹、牛奶、化粧品、清潔劑、紫外線、動物毛...等。

  「內因」相當於發病的基礎,「外因」就如同發病的條件。內因和外因若是一旦相遇,就引起濕疹的發作。所以,「外因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必須接觸的物品,很難去避免它。但是,我們可以從調理胃腸的功能,加強消化與吸收,促進水濕的代謝,來把「內因」清除,於是濕疹就不會發作。

        治療濕疹對醫生而言一直是一個難題,因為沒有一種治療方法能治癒所有的患者;每個人發作的部位、程度都不一樣,療效也大不相同,一般而言,治療主要以減輕劇癢為主。濕疹雖然不算是什麼嚴重問題,但常癢得叫人受不了,往往會影響到睡眠、日常生活及情緒,所以必需要有耐心和積極的態度去學會和它相處,使它能得到控制。如果濕疹持續不退且癢得很厲害,應去看醫生。

     雖然控制濕疹目前尚無妙方,不過讀者如能透過日常生活的預防及飲食的調理,便容易加以控制。以下提供幾點建議:

     一、盡量不要搔癢,搔抓會加重病情且可能造成細菌感染。
  二、要避免曝曬和劇烈運動,因大量出汗、忽冷忽熱會引發搔癢。
  三、勿用肥皂和用熱水洗澡,且洗完身體後要拍乾而不能擦乾。

  四、避免使用清潔劑、凡士林、含羊毛脂的乳液以及各種化妝品和其他油膏。
  五、盡量穿著寬鬆柔軟的棉製品。
  六、保持心情愉快,濕疹的症狀易受焦慮、緊張等情緒誘發而加重。
 
  平時的預防保健仍不可少,由於皮膚疾病在飲食選用上,佔有非常大的影響,尤其濕疹常因濕熱引起,食材選用俱利濕清熱功效為宜,如薏苡仁、蕎麥、綠豆可健脾利濕,另外可多食蔬果類,如絲瓜、冬瓜、茭白筍、山藥等可清熱利水。在食物調味上,盡量保持清熱為原則。如海鮮食物或辣椒、芥末、蔥、蒜、酒類等辛辣食物、或其他燒烤油炸料理方法,皆宜避免,以免加重病情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雨麻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